健康、成熟的人格是健康心理的最高体现,教师的人格修养应当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一样,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必须肯有同自己的职业相适应的心理条件。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
教师是人,他应当具备普通人应有的良好的心理特征,包括自尊、自信和较好的自控能力等心理品质,但教师又不是普通人,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应当具备教师的一些特质。下面着重讨论与教师特质有关的一些心理因素问题。
1、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启迪者,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特征。
首先,应善于独立思考,具有思维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才能根据事物的变化,根据事物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缺少了这种独创性,在工作中就往往只能照抄照搬因袭模仿,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其二,应善于应对变化,具有思维的敏捷性。不迟钝呆板,才能在处理课内课处各类介发事件时不惊不慌,才能多谋善断,在较短的时间里做出合理的反应。缺乏思维敏捷性的教师常常会在总想不到的变化前表现出束手无策和无能为力,影响工作和教师自身的形象。
其三,思路必须清晰、明确,具有思维的慎密性。只有思维慎密,才能在教学中思路清晰、明确而且又准确,才能在解答问题时条理分明,透彻而又严谨,肯有说服力,易于被学生理解和领会,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敬。
最后,应善于深入钻研问题,具有思维的深刻性。教书育人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当一个好教师不能满足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必须不断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善于指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的深刻性对于教师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2、良好的情操品质。
情操是比较复杂的、带有理智性、高尚的情感倾向。它作为最深厚、最稳固、最坚定的高级社会情感,是人格的基本要素,理所当然应成为教师健康心理的生要特质。
教师情操的陶冶,也应当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样涉及理想、信念,使命感、责任感,求知欲、正义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等等。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则是教师情操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集中到一点,那就是爱,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爱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真诚在教师的眼里,今天看来度不懂事的孩子,明天将是国家的栋梁。眼前的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出自于对祖国、对事业的爱,是不求私利、不图回报的。
(2)博大不论是聪明听话的,还是愚笨倨傲的,只要是自己的学生,教师都会毫不吝惜自己的爱。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普普通通的教师为了帮助学习上掉了队或者品行上沾染了不良习气的孩子,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正是出于这种博爱。
(3)理智教师的爱是一种升华的母爱,它不仅仅在态度上要求慈祥和关心,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要求严格。因为他们十分清楚,“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自尊、自爱、自强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们可谓是呕心沥血了。
教师要不要自己的威信呢?任何一位教师都很希望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然而必须懂得,威信和信誉是建立在学生尊敬和信服的基础上的。“威”,并不是威严,更不是威风,不能靠“板面孔”、“摆威势”。“信”,才是问题的实质,才是教师真正追求的。因此,建立威信同向学生献出自己的爱不存在任何矛盾。可以这样说,一个品格高尚、尊重学生、治学严谨、精通专业、教学得法的教师必然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自然会具有威信。
3、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
自我意识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成熟的、稳定的、健康的、积极的角色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它体现了教师健康心理的特质。
教师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因此,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与权力应当有明确的、一贯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自学地树立起事业心和责任感,力求做到自尊、自强和自律。对于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情况,比如成功与失败,变化与发展,都要有自我控制的意识。那种喜怒无常、忘乎所以的现象是必须避免的。
教师面对是一群性情各异的学生,每天遇到的情况也不会一模一样。要使自己的情绪不受千变万化的情况所左右,重要的是经常地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位置。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个人修养,提高心理的成熟度。
每一个教师都可能遇到难于对付的学生,他们或是学习困难,或是行为不良,有的还可能惹事生非,甚至做出格的事,角色意识就或能合教师自觉地驾驭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情去认识、分析和处理遇到的困难,从而得到完美的结果。
每一个教师也都有个人的生活,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无去于衷、不苟言笑的。重要的是当跨进校门的时候,在学生面前,应善于控制自己,尤其是应当把个人的一切不快留在学校之外。由此可见,树立良好的角色意识是教师自我意识的核心任务。
4、良好的意志的品质。
意志是人按照既定的目的、克服各种困难、调节内外活动的一种意向活动。有人认为,人的意志过程有决心、信心和恒心三个阶段。教师所从事的是极其光荣的复杂的劳动。尤其是处在世纪之交的现代教师,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其工作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不息的决心、信心和恒心,要自觉,要坚持。对事业,要越挫越勇,对学生,要有始有终,绝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也不能软弱畏缩、感情用事。面对横亘在前的大大小小的困难,要知难而进,这样才能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意志。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剖析:
有关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独立人格受制于情景、认知和动机三个因素。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自身和教师所处的客观环境来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首先,从教师的自身说,他的良好心理道德是以良好的情感、思想和文化素质为基础的,内核是自信心。一个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一个常常懂得自己责任所在的教师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教师,一句话,一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自信心的教师他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气质度量就具有相对稳定的优势。表现于行为上就会有不同常人的承受力和辩析力,就能较为充分地把握自己。他的内心世界就能保持安定、乐观和充满活力,就能始终保持自己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就会主动地寻求良好的方式支适应外部环境。也就是说,他在主观上具备了健康心理的基本保证。
其二,教师的心理也确实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这些相关外部条件同主观因素产生作用,往往会给教师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比如,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面对的学生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学生不听话,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中老年教师肩挑重担,工作相当辛苦,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和信任,一旦不能称心如意,也会造成心理失衡。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这会造成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2)工作上的不断磨难困扰比如,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工作量过大,会使有的教师在体力和精神上感到不堪重压,过快的生活节奏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遇到难于调教的学生,会使有的教师失去自我控制,进而导致违反教育原则,采用不妥当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关系紧张状态。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造成教师的自卑和自负心理。
(3)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比如,有的教师同领导的关系紧张,有的教师与同事的关系极不和谐。其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用人不当、管理不力,或由于同事间性格不合、。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中的教师,往往会产生对立、消沉等不良情绪,并引发出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等心理,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形成人格障碍。
(4)过重的外界压力比如,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同行中的竞争越演越烈;在个人生活方面,爱情生活、家庭关系、经济状况等待也常常会产生压力。对这种压力处理不当,就会使人对工作失去信心和自信,使人感到沮丧与失望,乃至于出现颓丧、消极和沉闷。许多事实告诉我们,一些心理疾病,正是由于不堪承受过重的压力造成的。
三、教师心理保健和调适的原则
我们已经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总是作了较多的论述,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而且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要求也很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心理同生理一样,很难做到任何时候连一点小毛病都没有,教师也是这们。试想,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侵扰人的心理的令人不安的因素多得数不胜数,任何人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都是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正确地对待,善于调节和化解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师的人格修养,每一个教师都需要学会自我保健和调节。
首先有必要重申,要冷静的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许多心理问题出现是属于正常的。有人说,只有原始人才是健康的。它说的是原始人不需要任何压抑,而文明人却不能,只有两种人才能摆脱文明社会给人带来的各种不安倾向和强迫倾向的干扰。一种是神经特别坚强的人,一种是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人。我们当然不会是后者。而前者也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因此,当发觉自己有了某种心理问题的时候,没有必要惊惶失措,也没有必要躲躲闪闪,要正视它、分析它,进而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措施。
下面介绍一些教师心理保健和调适的主要原则:
1、正确的认识自己,愉悦的接纳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自知,就是对自己的优点、缺点,对自己身上孰优孰劣,知道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躲躲闪闪、夸大其词,无论优点和缺点都承认、接受,是一种自信,是心理健康的体现。正确认识自己,是克服自高自大、妄自菲薄等不良心态,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值得一提的是,人的有些缺点是与生俱来的,有的缺点的改变也并非易事,用不着怨天尤人,更毋须自暴自弃。愉悦地接纳自己,牢固地树?“天生我才必有用”信念,才能向着人生的既定目标前进。
自知,是为了给自己确定适当的人生目标。每一心理健康的人都会给自己确立奋斗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自觉地去修身养性,实现人格的提升;才会刻苦地钻研业务,努力做一个学生欢迎的好教师才会舍得无私奉献,就会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不息。适当的目标,能使人的生活和活动有方向、有重心;适当的目标能使人获得成功,而这种成就感会使人更加珍视生活的意义、珍惜自我的价值,从而使生活更充实,有勇气去追求新的目标。反之,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适当,生活会变得毫无意义、会使人失去动力,造成注意力涣散,在充满活力和机遇面前丧失应有的勇气。
自知,就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自知使人不浮夸、不护短,受到表扬不忘乎所以,挨了批评不垂头丧气;自知使人在成绩面前能使人永不满足地虚心学习,不断地自觉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从而使人充满活力,健康发展。
2、下确对待别人,积极对待工作。
接纳赞许他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教师除了天天同自己的学生朝夕相处之外,要经常与学校的领导、同事交往,也要同学生的家长和社会各界沟通、联系。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对于教师自己的心理影响很大。因此学会正确对待别人是教师心理保健和调适的重要内容和策略。
比如对学生,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真诚热忱地关爱各种类型的学生,不要因学生学习和行为品德上的问题一时不合自己的心意而失去应有的理智,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焦灼和烦躁之中;也不要采取挑剔、揶揄、讽刺挖苦的极端做法,以致激化师生矛盾使自己更加苦闷。应多亲近学生,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幽默感。须知,在师生变一对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应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才能博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又如对自己的同事、对学生的家长,也应采取接纳赞许的态度。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从别人那里学习、吸取营养来提高自己。对人不要苛求,期望不要太多太高。古?“谦受益”、“和为贵”对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尤其是处理同“自已人”的关系还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克服清高,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寻找自已的朋友,可以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快活,可以有人倾听自己的烦恼和苦闷,从而获得一个有利于自己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统。
教师工作既是每一个教师敕以生存的手段,更是实现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途径。教师在尽心尽现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如工作过于繁重、工作不甚如意等困惑。其间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对此,应学会用平静的心态去分析、认识和对待。比如当领导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不合自己的心意时,先修正一下自己的认知观念,调整一下自己思维的角度(如从全局的观念出发),当确实感到自己在工作上已经力不从心时,再重新认识一下当初为自己确定的目标是否适度,工作策略和方法是否合理。冷静理智的态度能使人避免许多无端的烦恼,从而使自己进入一种自为的良好状态。
3、合理安排生活,发展健康的生活情趣与态度.
教师的工作艰苦复杂,许多教师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往往会因为忙于追求某种目标的实现,而忽视生活的其他侧面。事实上,一个人的生活如果只是过分地去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而忽视另一些很重要的需要,就会产生许多本不该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发展健康的态度,是维持和保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策略。
首先,要劳逸结合,养成健康的生活。比如,饮食要均衡,休息要充分,要有适度的运动,要调节好娱乐活动,以舒缓、松弛自己的身心等等。
第二,扩大生活的圈子,培养兴趣爱好。这不仅能放松身心,而且能使教师在工作之余得以提高和充实。生活圈子狭窄,不去开拓社交渠道,固步自封、孤陋寡闻,把自己禁固在自我的小天地里,不仅失去了学习别人、吸取新鲜经验的机会,更容易产生压抑、自卑、自负、守旧等不良心理。久而久之,将形成心理问题。
第三,遇事要乐观,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生了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念;受挫折,能沉着自控,保持心态平衡;被误解,能胸怀坦荡,克制,宽容。当感到自己的喜怒哀乐过了头的时候,能制怒、敛喜、移哀、释愁。这种随遇而安、冷静思考、泰然处之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但它对于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修养。
应当指出,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成功的。它需要社会、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领导等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这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个方面存在问题,哪个环节出了纰漏,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比如,社会上的“体脑倒挂”现象、有的地区出现的教师工资托欠、教师员额编制不足而造成教师工作量严重超负荷的现象;又是如,学校负责人用人不当、作风不正、管理不严,学校风气不良等等,都会影响教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在消极的心态下,教师会感受到心理挫折,工作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