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金字招牌 不辱职教使命
专访“国家级重点中专”安徽理工学校校长李文钢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有关资料上得知,安徽理工学校已有近五十年的办学历史,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文钢(以下简称“李”):安徽理工学校位于长江之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这是一座背山面水、人杰地灵的城市,也是一座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安徽理工学校坐落其中,乃学校师生之幸,也是安徽职业教育之幸。
安徽理工学校的前身是安庆商业学校,创办于1964年。学校历经发展,现分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达230亩。南区坐落于交通便利的集贤路,北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门湖畔。校园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582万元。目前在校生5000余人。在近五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培养了十多万名毕业生,如今,他们活跃在商业、计算机、教育、行政等诸多行业,其中的不少人已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或佼佼者,他们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的骄傲。
安徽理工学校直属于省教育厅,“国家级重点中专”是我校的一块金字招牌。这块招牌是对我们所做努力的肯定。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办学理念、实力和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没有辱没这块招牌。学校还先后被确定为“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指定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实训基地”、教育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实验学校、商务部指定的安徽省“万村千乡”农家店店长培训学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培养基地”,并被授予“全国职业技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庆市优秀安全文明校园”、“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这一系列的荣誉,证明了我们在安徽职业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记:就业是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检验职业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尺。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突出了哪些职业教育特色,目前的就业前景如何?
李: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采取多样化的办学方式,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工业分析与检验、计算机平面设计、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与管理、铁路运输管理、电子商务、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施工、焊接技术应用、化学工艺、火电厂热力安装与检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等18个专业,招收应历届初、高中毕业生,以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专为主,同时还举办一年制高中专教育、对口升学辅导班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
近些年来,我校学生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近三年的就业率达98.7%,尤其是部分紧俏专业的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一些企业单位预定一空。
当然,面对旺盛的市场人才需求,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就业质量。这些年,我们先后在北京、上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就业网络,与省内外近百家知名企业建立了供需合作关系。学校以校企联合办学为抓手,先后与合肥(海尔集团)、安徽石化盈创公司、浙江杭州开元空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泰集团等单位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针对当前我国核工业企业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学校紧紧抓住与核工业企业合作的发展机遇,与核工业培训中心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成立核工业培训中心安徽培训分部,力争将学校真正建设成为核工业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电力、核工业企业高技能型人才。同时学校积极与德国诺斯海姆第一职业学校、美国麻州东南职业技术学校、美国史密斯农业和职业高中交流合作,凸显学校在职业教育办学上所具备的优势。如今,我们很多学生在同名牌本科院校的学生竞争时并不处于劣势,他们受到了国际、国内著名企业的青睐,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完全能够适应市场要求的。
记:“教师是教育之本”。安徽理工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如何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
李:安徽理工学校几十年办学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坚持不懈地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着力提高、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从不放松对师德的培养和塑造。让我们引以为傲,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是,我们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结构优化的技能型、双师型教工队伍。目前学校的教职工共186人,专任教师154人,其中高级职称60人、中级职称57人,双师型教师达60%。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培训。一是在岗培训,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二是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校内举办的专业技能集训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三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包括出国培训。通过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不断提高。学校先后涌现了全国模范教师、全省模范教师、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包春珍老师被授予“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光荣称号。
记:学生是学校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方面出现很多问题。请您介绍一下贵校是如何应对挑战、力争产出“精品”的?
李:确实,近些年,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在客观上也给职业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职业学校的生源较为复杂,学生的知识层次、行为习惯也有诸多差异,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安徽理工学校的学生管理主要采取的是“开放”和“封闭”相结合的方式。“无规矩不以成方圆”。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非判别能力不是很强,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以一定的规章约束他们的行为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落实《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实行佩戴胸卡制度,在校必有卡、无卡不进校,人人佩胸卡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虽然是细节方面的管理,但却体现了我们的管理理念。我们的毕业生大多要走向企业,我们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就是吸收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小节”的养成,对学生习惯和纪律性的潜移默化作用很大,而且也让他们比同类学校毕业生在适应新岗位、新环境方面领先一步。
学生要管,但“管而不死”才见功夫。为此,我们尽力采取开放的形式,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放松,让学生的胸怀得以开阔。青少年活泼、好动,对新生物充满兴趣,因此,我们着力在开展活动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在健康、有益的活动中健身强体、增长才干。学校开展了运动会、篮球赛以及文艺表演等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抓住近年来大事、喜事多的有利契机,结合奥运会、建国六十周年、世博会等等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纪念、竞赛和庆祝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十八岁成人礼、敬老院献爱心、留守儿童结对子等活动,让学生在真情友爱、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中健康成长。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益处无穷,也让我们成功地应对了“挑战”。
记:职业技能很大程度上就是动手能力的体现,这也是职校学生的“看家本领”。安徽理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近些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职业学校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说是挑战,主要是考验我们如何让学生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更强调通过实训,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学校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9646平米、在建实训厂房11000平米,建有计算机实训中心、电子电器实验中心、化工实验室、财会模拟实验室、数控实训车间、仪表实验室、化工仿真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二十多个实训基地,其中计算机实训基地为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机械(数控)实训基地为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学校开办了机械试验班、数控实验班。实验班完全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进行管理,授课教师按企业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真正实现了技能水平与企业要求的的高度统一。与此同时,学校与校外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企入校,把企业生产流程引入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学员、实习指导老师、工人”三种身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学生在真正的生产中提高了职业技能。我校根据合作企业———松瑞机械公司的生产需要提供相关实训厂房及设备;松瑞机械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负责对我校学生的培训的校企创新合作模式。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身份变成了工人,这种校内工学一体化结合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仅在实训期间愿意多动手,而且对理论知识渴求更加强烈。
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2008年,学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动画片制作项目二、三等奖、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团体三等奖;2009年学校组队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中职组网络综合布线项目比赛,获银奖和园区网互联与网站建设项目获优秀奖。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代表安徽省参赛,取得了中职组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项目团体一等奖、工业产品设计技术(CAD)项目三等奖、建筑工程技术类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三等奖,实现了近年来安徽省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金牌零的突破,为安徽省争得了荣誉。
良好的发展形势让我们深受鼓舞,也让我们的责任意识更加强烈。目前,安徽理工学校正在谋划发展的新思路,精心起步“十二五”。我们将遵循工科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拓宽校企合作领域,主动适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校跟着企业走,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让学生在校学到真本事,出去找到好岗位,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
| ||
|